本文目录一览:

叔本华是谁?

鼓吹悲观主义的哲学家

阿尔都尔·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生于德国但泽国家开放大学叔本华,即现在波兰的格但斯克。他的父亲是一位善于经营的富有商人、银行家。他性格孤僻、暴躁、严厉、忧郁。他的母亲是小有名气的小说家,比他父亲年轻20岁。她漂亮、聪明、性格开朗、活泼、善于交际。叔本华说,他的性格遗传自父亲。真的,他自幼孤僻、忧郁,并喜欢沉思。少年叔本华被他父亲安排到法国和英国受教育。他还多次由父母带领游历了欧洲国家。这些经历使他不像许多德国人那样具有浓厚的国家主义思想,叔本华自称他的思想是“世界主义”的。

1805年,17岁的叔本华遵从父亲的意志进入汉堡的一家商号做实习店员。父亲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但是,叔本华对会计学、簿记、银行业务丝毫不感兴趣。他常常偷闲读书或沉思。他多么想从事学术研究啊!不久,他父亲突然掉到自己住宅外边的运河里淹死了。父亲的死使叔本华变得更加孤僻、忧郁、悲观。但是,没有父亲的管束,他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了。

1809年叔本华进入了格丁根大学,他先在医学系,后转入哲学系。在这里,他对于物理学、化学、植物学、解剖学、生理学、天文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极感兴趣。1811年,他转入柏林大学,目的是去学习哲学。但他听了赫赫有名的教授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的课却感到失望。他对费希特神秘的巧辩和傲慢的态度表示反感。叔本华还吹毛求疵地寻找费希特讲课中的错误,与他争辩。

不久,解放战争爆发,叔本华却无动于衷。他离开柏林,到离战场更远的地方躲起来,开始了学位论文的写作。1813年他完成了学位论文《充分根据律的四重根》,提交给耶拿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证书。接着他回到魏玛他母亲处,在这里,他遇到了伟大的诗人、作家歌德,与他结为忘年之交。歌德委托他研究颜色,他的研究成果是于1816年发表的论文《视觉与颜色》。由于他与母亲性格本来就不合,他母亲的放荡行为使他更为不满,所以,他就于1814年搬到德累斯顿去住了。

在德累斯顿,他勤奋著作,坚持不懈,终于用4年工夫写成了建立体系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年3月28日叔本华在给出版商的信中写道:“我的著作是一个新的哲学体系,并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体系,因为这不是对某种已有的哲学体系的新的阐发,而是将一系列迄今还未有人想到过的思想最高度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哲学体系,这部著作既决不同于新的哲学流派的过尚辞藻的、空泛的、无意义的妄谈,同样也根本有别于康德以后时代的废话连篇的、平淡无奇的饶舌。”1819年初,叔本华的这一著作出版了,受到歌德的热烈赞扬。

1820年叔本华被接受为柏林大学的编外讲师。当时,正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受欢迎的时候。然而叔本华却反对这种哲学,并敢于蔑视黑格尔等哲学权威。同时对自己的哲学充满自信,意欲与黑格尔一争高下。他主动向校方提出,把自己一星期三次的讲课排在黑格尔授课的同一天同一个钟点。结果是,黑格尔的课堂上坐无虚席,听课者塞门填户,而叔本华的课堂上却冷冷清清,只有三五个听课者。他失败了,他自我解嘲地说:“苏格拉底在他的同时代人中又有多高的声誉呢国家开放大学叔本华?”

两年后,他只得怀着怨忿沮丧的心情辞去讲师职务。但是他不甘心。1826年他重返柏林大学任教,结果再度失败。1831年柏林流行霍乱,叔本华迅速逃离柏林。从此也就永远结束了他的大学任教的经历。自1832年起,叔本华定居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他在这里一直生活了28年,直至去世。

1848年德国革命以前的日子,对于叔本华来说,可谓时乖运蹇。他讲课没人听,书出了没人买。据说,1813年出版的500册学位论文, 10年内仅售出150册。 800册主要著作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只售出100册,出版商留了一小部分,其余都当做废纸处理了。叔本华希望成功,渴望荣誉,但命运却故意捉弄他,他怨恨,他烦躁,他悲哀,然而一切都无济于事。1832年,他在法兰克福的“沉思”中写道:“我的著作所遭到的极度轻视表明:或是我有负于当代生活,或是相反。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意味着:剩下的只有缄默。”是的,叔本华的失败,不是由于他缺乏才气,而是他有负于他那个时代的生活。那时的德国资产阶级还是一个向往革命、满怀希望、朝气蓬勃的阶级,叔本华那浸透了阴暗情绪的悲观主义哲学怎能为他们接受呢?然而,革命以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革命以失败告终。资产阶级挨了封建势力的一顿痛揍。它本来就微弱的那点革命勇气丧失殆尽。一时间,悲观失望、不思进取、苟且偷安成了资产阶级广大阶层的一般心态。1852年,叔本伞出版了《附录和补遗》一书,此书引导人们去寻找他的主要著作来读。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早在30多年前叔本华就把人们此时的心境展露无遗了,把他们的心里话说出来了。对于叔本华,人们大有相见恨晚之慨。1844年出版的一直滞销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立即成了抢手货,迅速销售一空。叔本华也随之名声大振,成了伟大的哲学家。一时间社会上竟出现了“叔本华势”。一些过去对叔本华抱鄙视态度的名人显贵,现在也一反常态,对他毕恭毕敬了。1855年,资产阶级在法兰克福为叔本华举办了油画像展览会。1858年叔本华70岁诞辰时,许多名人显贵登门祝贺,大量贺函从欧洲各国向他涌来。

叔本华终于成功了。他在1859年为自己的主要著作写的第三版序言中,满怀喜悦地写道:“我总算在彼得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那句话是:‘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满足了。’我最后毕竟也走到了。在我一生的残年,既看到了自己的影响开始发动,同时又怀着我这影响将合乎‘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这一古老规律的希望,我已心满意足了。”

晚年的叔本华陶醉在姗姗来迟的荣誉中。他原来的孤僻、忧郁、悲观性格大有改变,人也变得和蔼可亲了。他仔细地阅读一切发表出来的论及他的文字,他花钱雇人收集报刊上评论他的文章。

法兰克福是一座美丽的小城。叔本华租了两间房子,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他没有妻室儿女,从而免除了家务之累;也没有许多亲朋好友前来造访打扰。陪伴他的只有一只名叫“阿托姆”(意为宇宙精神)的白色卷毛小狗。叔本华刻意模仿大哲学家康德的生活方式。20多年来,生活极有规律:早晨喝一杯浓咖啡作早餐,上午学习或写作3个小时;然后去餐馆吃午饭,饭后热心地吹一阵长笛;下午专心致志地阅读;傍晚在小狗的陪同下作一次长时间的散步。晚上常常去剧院或歌剧院;睡前阅读一会儿。他的房间里有大量藏书。书橱上有康德的半身塑像,墙上挂着歌德、莎士比亚的画像。地上铺着一张熊皮褥子。那是他心爱的小狗的卧处。晚年的叔本华也许是精神畅快的缘故吧,总觉得身体很好,自信能够长寿,拒绝就医用药。一日,他坐在桌旁,准备校对文稿,他等待着女房东送咖啡来。女房东把咖啡放到他面前,喊他,他没有答应——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时间是1860年。

叔本华的奇闻轶事多不胜数,这里我们不一一列举了。人们承认他是一个天才,是一个了不起的哲学家。但对他的人品往往颇有微词。著名现代英国哲学家罗素说,除对动物的仁慈外,在他一生中很难找到任何美德的痕迹。他完全是自私的。很多人指出他是一个心口不一的伪君子。

叔本华的博学多才是世所公认的。他阅读了古今东西方大量哲学、宗教典籍,熟悉欧洲古代和现代的大量文学作品,熟悉当时多种自然科学成就。他通晓英、法等多种外语。他的文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叔本华在确立自己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地位时,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哲学家进行了顽强的、坚持不懈的斗争。他在当大学生和任教时,就讨厌、反对黑格尔、费希特。他在1844年为自己的主要著作写的第二版序言中,严厉痛斥、批判黑格尔等理性派哲学家,把黑格尔、费希特、谢林说成是“著名诡辩家”,骂黑格尔是“精神上的珈利本(丑鬼)”,说他们的哲学是虚伪的、恶劣的、荒唐的、无意义的东西,是“瞎吹牛”、“江湖骗术”。揭露他们的哲学是国家统治者的工具,而根本不是真理。说他们搞哲学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是为了挣钱以养家糊口。叔本华对理性派哲学的批判失之适当,但确也不乏打中要害之处。

在政治立场上,叔本华站在德国资产阶级最反动的阶层一边,极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反对革命,反对民主。他公开反对1848年革命,咒骂革命群众为“十足的暴徒”,把镇压革命人民的刽子手引为“自己敬爱的朋友”,甚至把自己的大望远镜借给他们,好让他们枪杀“暴徒”时瞄得更准。他还立下遗嘱,指定把财产的一部分捐赠给在镇压革命中负伤的士兵和死亡士兵的遗属。

叔本华之悲观主义

在一定程度上,叔本华接过康德批判主义的旗子,认为借助理性概念、范畴等来进行认识的科学和哲学,永远只能及于现象而不能达到自在之物。但他强调,自在之物之于人的道德又是不可缺少的。叔本华用两个命题来表达他的世界观:“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他认为,现象世界的一切都只是我的表象,而世界“实际存在的支柱”则是我的意志 。人们对表象的存在和关系的认识,都必然地归结于某种形态的“根据律”,或存在的(对时空的感知)、或变化的(知性与因果关系)、或行为的(有关人类行为的自我意识与动机)、或认识的(理性和逻辑)。而作为世界的本质存在和运动,是任何认识能力都不可企及的,只能凭直觉感知,这就是生命意志的存在和运动,它是一切表象存在与活动的根据。生命意志创造一切,而人则是生命意志客体化显现创造的最高形态。因此,人的生活意志的本源和所有行动的原因与动力,只有到我的意志中去寻找。很显然,叔本华在这里用意志取代了传统的“理性”、“理念”的本体地位,并试图从意志(而不是从理性)中去寻找生活意义,这同传统形而上学是大异其趣的。这一点也正是他吸引青年尼采之根本所在。

叔本华以其意志论对康德的道德哲学—那上帝的最后避难所,传统形而上学的最后堡垒—进行了批判。他嘲笑“康德(诚然是很方便地)把实践理性当作一切美德的直接来源,把它说成是一个绝对(即自天而降的)应为的宝座” 。叔本华强调,道德义务不能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因为人的本质并不在理性而在其生命意志。由于任何以意志为根据的行为都只能是利己主义的,因此,道德义务只能建立在正当与爱的基础上才可能,而这必须以生命意志的压抑为代价。他说:“对我们自己的义务如同对别人的义务一样,必须被建立在正当和爱的基础上。而他们自己的义务建立在正当的基础之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自明的基本原则是:意志所准,所作无害。因为我所做的总是我愿意的,因而,我对我自己所做的也仅仅是我所愿意的,而非别的什么;因此也就不会是不公正的” 。换言之,在叔本华看来,人的行动是基于自身的意志的,无所谓正当与否,行为的道德性质是被赋予的,而义务并不是建立在人的意志之上的东西,因而不可能成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德性。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绝对的,意志自由不依赖理性。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一种意志的活动。但对意志活动,我们也应该区分为作为意志客体化显现的行为和生命意志本身(“物自体”)。只有生命意志本身才是无根据的、绝对的、自由的,而意志活动则是有根据的,对引起的,相对的。这样,在叔本华看来,虽然意志本身是绝对“自主自决”的,但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不自由的。因为“个体的人、人格的人并不是自在之物的意志,而已经是意志的现象了,作为现象就已被决定而进入现象的形式,进入根据律了” 。因此,尽管人们有许多预先计划和反复思考,可是他的行动并没有改变,它必须从有生之初到生命的末日始终扮演他自己不愿担任的角色,同样的也必须把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剧情演出到剧终。叔本华说:人的生存“必须不停地跳跃疾走在由灼热的煤炭所圈成的圆周线上”,永无止境却又不能不如此地走下去 。

正这因为叔本华认为人生的宿命是意志活动的必然性,所以他反对把人的幸福和快乐满足当作道德的基础的传统观点,而认为幸福或快乐与道德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相反,叔本华认为,道德行为本身意味着对个人幸福的否定,意味着行为者必须要忍受更大的痛苦,或者说,道德就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和牺牲。因为道德行为作为一种为他的给予,是与生命意志的本性背道而驰的。叔本华采用了霍布斯的逻辑,认为道德的产生是由于人类整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了使人类个体行为和关系避免冲突,更好地维护人类整体的生存意志,人们便在相互间形成了道德观念。

由于叔本华把生命意志本身绝对化、神秘化,并使之与现象的个体人生(表象)相隔,而且把道德视为个人自我的生命意志的否定形式,因而他必然导致悲观主义的结论。

在叔本华看来,人的本质在于其生命意志的不断追求。人这个生命个体,作为客体化的生命意志,“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 。需求、欲望和追求就是人的生命。人的欲望最基本的有二,即个体自我生存的愿望(如食色等)和人类自我发展的愿望(即“种族绵延的需要”)。人的欲望源于需求,需求就是匮乏,就是不能满足的痛苦。由于欲求不断,需要不止,因而人生也就是痛苦不止。叔本华说:“欲望是经久不息的,需求可至于无穷,而所获得的满足都是短暂的,份量也扣得很紧。何况这种最后的满足本身甚至也是假的,事实上这个满足了的欲望立即又让位于一个新的欲望,前者是一个已经认识到的错误,后者还是一个没有认识到的错误” 。这样,人生就永无快乐可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一时的纵情享乐所陶醉,然而梦醒之后依旧饥谗不已,欢乐如烟云,而相随的仍是空虚、烦恼和痛苦。烦恼源自无穷的生命欲望与有限满足于之间的间距;痛苦则是不能实现目的的自然反应;空虚则源于欲望短暂满足后的无聊。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除了痛苦,便是虚无。换言之,痛苦就是生命的本质。而且,意志现象愈臻于完善,痛苦就愈烈。植物没有感受,也就无痛苦感;动物的感觉能力有限,痛苦也就是相对的;唯有人,作为生命意志客体化现象的最高阶段,也是最痛苦的。而在人之中,天才又最为痛苦。当人们甘于痛苦之后,所剩的又只是一个巨大的无聊。所以,叔本华说,人生就象一个“钟摆”,摇摆于痛苦与无聊之间,永无休止。

既然痛苦是生命意志本身的必然产物,那么,要解脱痛苦就只有否定生命意志。叔本华认为,解脱痛苦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艺术的“观审”达到暂时放弃自己的生命意志的解脱;一是通过禁欲彻底否定生命意志来求得永久的解脱。

叔本华认为,艺术是人们解脱痛苦的良方,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进入审美的“纯粹观审”,沉浸于对艺术的直观中,生命便进入了忘我的超然境界,使自我的主观性“自失”于艺术对象的观审之中。这样,个体就可暂时超脱自我生命意志的缠绕,逃离痛苦的大海。为此,叔本华把艺术称为生命意志的“清净剂”,并认为,建筑美和自然美是最基本的观审,悲剧则是最高的观审,而音乐则是最深沉的观审。不过叔本华强调,艺术观审只具有一时之效,一旦人们从艺术的观审中回醒过来,作为生命意志的存在和关系又重新套到人们身上,痛苦的折磨又重新开始。因此,人们不能指望靠艺术来净除永生的痛苦。

要净除永生的痛苦,必须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叔本华认为,这就需要以禁欲乃至死亡的方法来摧毁生命意志。叔本华说,禁欲就是“故意的意志摧毁” 。由于只要生命存在,“整个生命意志就其可能性说也必然还存在,并且还在不断挣扎着要再进入现实性而以全部的炽热又重新燃烧起来” 。所以,惟有禁欲和死亡才能彻底挣脱生命意志的桎梏,摆脱痛苦的人生。

叔本华认为,禁欲是基于对生命意志本质的顿悟和意识,它有一些最基本的方式,即自愿放弃性欲,甘于忍受痛苦和绝食自尽。叔本华说:“因为性欲是生存意志的核心,是一切欲望的焦点,所以,我把生殖器官名之为‘意志的焦点’。不独如此,甚至人类也可以说是性欲的化身,因为人类的起源是由于交媾行为,同时两性结合也是人类‘欲望之中的欲望’,并且,唯有借此才得以与其它现象结合使人类绵延永续” 。所以,自愿放弃性欲是对生命意志的首先否定,也是告别痛苦人生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叔本华强调,痛苦既是生命意志带来的苦果,也是人生苦难的“净化炉”。人们只有佛教教导的那样,甘于忍受现实人生的煎熬,达观恬淡,才能真正彻悟到绝望人生的底蕴,进而自觉地超脱痛苦,进入“寂灭中的极乐”。但是,根本否定生命意志的唯一绝对有效的方法,则是自愿绝食死亡。这种“自杀”是一种不同于普通一般的自杀,它不是从生命意志中产生的,而是一种“完完全全中断了欲求,才中断了生命”的行为 。当人达到这一步,也就消解了痛苦,宣告了无聊人生的终止,而剩下的就只是一个虚无。“随着自愿的否定,意志的放弃,则所有那些现象,在客体性一切级别上无目标无休止的,这个世界因之而存在并存在于其中的那种不停的熙熙攘攘和蝇营狗苟都取消了;一级又一级的形式多样性都取消了,随意志的取消,意志的整个现象也取消了;末了,这些现象的普遍形式时间和空间,最后的基本形式主体和客体都取消了。没有意志,没有表象,没有世界。……于是留在我们面前的,怎么说是那个无了,无是悬一切美德和神圣性后面的最后鹄的。……” 。这样,叔本华就从悲观主义“自觉地”过渡到了虚无主义,从而应验了尼采的那句“悲观主义乃是虚无主义的前期形式”的断言。

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尼采是坚决反对的。虽然叔本华用意志来说明世界和人生,强调艺术之于人生的意义,都给了尼采极大的启发。但在根本上,尼采是把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视着比旧形而上学“更贫乏一个等级,不再拥有解释、创造虚构的能力”的消极虚无主义的 。

在尼采看来,消极虚无主义是需要而又无能虚构一个“真正的世界”,又没有勇气接受现实世界的结果,它往往是“理想主义”作崇的产物。尼采说:“如果说一个哲学家可能是虚无主义者的话,那么他便是,因为他在人的一切理想背后发现虚无。甚或不是虚无,——而只是毫无价值、荒谬、病态、懦弱、疲惫的东西,从饮干的人生酒杯中倒出的各种渣滓……” 。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最终发现的,就是那个巨大的“无”。

尼采指出,悲观主义作为消极虚无主义,源于它对生命的否定。“出现悲观主义的原因”在于,“迄今为止强大无比的生命和前途无量的欲望惨遭谴责,因此生命诅咒自身” 。尽管悲观主义有各种类型,诸如“敏感的悲观主义(痛苦太多,刺激过度);意志不自由的悲观主义(换句话说:对刺激缺乏抵抗力);怀疑的悲观主义(怕固化、怕抓、怕摸)”。但是,“所有这些不都是一模一样的颓废和病态现象吗?……过分看重道德价值,或虚构‘彼岸’,或社会紧急状态,很痛苦等等。任何对狭隘观点的夸大,本来就是病态的征象。看重否定,不注重肯定,也是一样!”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作为“敏感的悲观主义”,正是这种“看重否定,不注重肯定”的消极虚无主义的典型形式。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悲观主义”,尼采称之为“强力悲观主义”、“理智悲观主义”和“我们的悲观主义”。尼采说:“我们的悲观主义,世界上并没有我们所说的那种价值,——我们的信仰本身大大提高了自身的认识欲望,以致我们只好这样说。这样一来,世界就愈发没有价值了;因为,世界被认为是这样的。——只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才是悲观主义者;我们要毫无保留的承认新的估价,绝不墨守成规,自我蒙蔽,自我欺骗……” 这种悲观主义就是“强力悲观主义”。在强力悲观主义下,“人现在不再为祸患辩护了,人断然拒绝辩护。人要完全彻底享受祸患,认为无意义的祸患乃是最有意思的东西” 。尼采说,这种悲观主义“是悲观主义的极端形式”,而伴随之的,是“真正的虚无主义将会问世”,尼采自信“这一点我已看出来了” 。尼采之所以“看出来了”,是因为这就是他自己所追寻的,所进行的。尼采接过了叔本华的旗帜,但对它进行了革新,这种革新在将叔本华的“敏感的悲观主义”变为强力悲观主义的同时,也使虚无主义彻底化,由“消极的虚无主义”而变为“积极的虚无主义”。可以说,在尼采这里,“强力悲观主义”,“彻底的虚无主义”和积极虚无主义是同义的。尼采自己对他的这一革新运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比较明确的说明:

“我的革新。——悲观主义继续发展,理智悲观主义。因为,道德批判,消散了最后的慰籍。颓废征象的知识,使任何强大行为蒙上错觉;文化孤立了,这是不对的,但文化却因此而变得强大。

1、我致力于反对个性的衰退和日益增长的软弱。我在寻找一个新的中心。

2、认识到了这种努力乃是不可能的。

3、于是,我继续走上毁灭之路—在那里我找到了为个体所用的力之源。我一定要当毁灭者!——我认识到,毁灭的状态、个体根本不能从中完善自身的状态,乃是一般生命的反应和个别情况。我坚持永恒轮回之说,反对普遍毁灭和不完美的这种瘫痪的感觉” 。

叔本华:命运是残酷的,人们甚为可怜。

1850年,叔本华一生中最后一部巨著《附录和补遗》终于完成。叔本华封笔之作《附录与补遗》之前的,所有住著都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叔本华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一文获得博士学位,该文于1813年问世,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石,也是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理论根据。这篇论文,从物理、逻辑和形而上学的立场,分析因果律原则。叔本华这部杰作的第一版,知道的人相当少。1819《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出版一年多后,仅仅售出一百多本,其余都被当作废纸处理。而直到1920年,学术界才有了该书的第一篇书评;1836年的《自然界中的意志》,1841年的《伦理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1846年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这些都没有引起任何轰动。1850年,叔本华一生中最后一部巨著《附录和补遗》终于完成。在费尽周折、耽误和失望以后,叔本华的密友和崇拜者弗劳恩斯塔德终于成功说服柏林一家出版商,出版了这两册著作,印数只有750本,叔本华获赠10本,却没有稿酬。

叔本华本应该像一个普通人,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在他死后不会有人记得他,即使他继承了巨额的财富,游历过很多地方,拿到博士学位。叔本华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壮举,没有像其他伟人一样为人民、民族、社会、国家而奔走呼号,也没有可歌可泣的遭遇。说起叔本华人们只能讲一些鸡毛蒜皮的事。1832年,叔本华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定居,并且一住就是28年。直至去世,他都过着隐居的生活。 叔本华没有什么可以让人称道的事迹,甚至很多人的一生都比他要过得精彩。

“ 我不会活着看到自己赢得世俗的声誉。 ”——叔本华

这句话是叔本华无数期待落空后的失望,是对世人有眼无珠的无奈,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悲叹。

是那个时代配不上他!

叔本华之所以籍籍无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所处的时代到处都是视荣誉重于生命的“荣誉人士”,所以必然产生许多靠荣誉生存的蛀虫,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也对他们进行了批判。荣誉的蛋糕就那么大,如果任由叔本华拿走一大块,“荣誉人士”分到手的就少得可怜,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对叔本华的著作,绝口不提,甚至给他的学说贴上“悲观”的标签,让人敬而远之。

当然,读过叔本著作的都知道,不论是《论充足理由的四重根》还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都是非常深奥难懂的。叔本华的作品是一个新的哲学体系,世界上找不到相类似的作品。人们对此闻所未闻。世人粗浅的理解能力,根本无法触及叔本华的哲学。没读过叔本华的作品的人,只能用道听途说的词——即“悲观”,来形容叔本华。此外,电视剧里、小说里、学校里都在强烈地传递一个信息,世界是美好的,乐观才正确的态度。对“悲观”相关的东西,人们自动排斥,所以被贴上“悲观”标贴的叔本华的哲学永远不会成为主流。 当人开始独立生活时,才恍然大悟,乐观只是一层糖衣,为的是让我们把生活的苦吃下去。 而世人“趋利避害”的心态,是对叔本华“悲观”标贴的推波助澜。

这是两个问题,但人们往往将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除了对动物的仁慈之外,在叔本华一生中,很难找到任何美德的痕迹,他完全是自私的。

罗素当然可以这么评价叔本华。

两个人分别从村里去城里,几天后回来,别人问他们,去城里要怎么去,路上要注意些什么。

一个人说,要带足够的干粮和一双足够坚韧的鞋子,最好带把防身武器,要注意有些地方有强盗出没,有些地方有猛兽,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可能会有小偷盯上你……

另一个人说,不用带太多东西,只要几件衣服就够了,路上有旅馆、饭馆,经过一些地方的时候要注意看车窗外,观赏野生动物,此外还要多和车上的人交流,以便留下美好的记忆……

人们更乐意相信后一个人说的话,对于前者选择视而不见。

后一个人听到前一个人说的话时,觉得很荒唐。

当人们的鞋子磨烂,被强盗、猛兽盯上时,才想起,似乎有人提醒过他们,要做好防范。

前一个是穷人家的孩子,后一个是富人家的孩子。富人家的孩子当然可以嘲笑穷人家的孩子,因为他一辈子都用不上穷人家的孩子说的经验。

叔本华就是“穷人家的孩子”,罗素当然可以对叔本华的哲学嗤之以鼻。

要了解叔本华,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与他同时代,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对他的评价,比如歌德对叔本华的评价。某一天有一个聚会,大家围着一张茶几闲聊,唯独这位年轻的哲学博士,独自退到窗边,神情很肃穆地在沉思,几个女孩子便开叔本华的玩笑,歌德刚好走进来,问大家有什么好笑的事情,众人一齐指着叔本华,歌德责备道:“不要取笑这位少年,将来他会比我们都更了不起。”

歌德还曾请叔本华替他完成《论视觉与色彩》一书,一个作家放心的让另一个作家替他完成作品,这就是歌德对叔本华最大的肯定。受歌德委托,叔本华研究色彩问题,并在1816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论视觉与色彩》。

在《人生的智慧》里,叔本华说过“乐观的性格对幸福最有直接帮助”、“开朗的性格对健康的贡献是根本性的”,教导别人要乐观的人,怎会悲观?

在生活中,许多贫苦的亲朋、穷困的邻居找叔本华帮忙,他从不推辞,他还是德国“爱护动物”的提倡者。同时,叔本华的遗嘱中也指明,他的财产继承人是1848年革命后,组织救助“残废军人和孤儿寡妇”的协会。此外,用人和狗都得到一笔丰厚的财富。由此可见,叔本华宅心仁厚。

宇宙的意志是邪恶的,进而又说意志都是邪恶的,因此,无论如何变化,意志都是人类无穷无尽的苦难的源泉。意志的本性是恶性循环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而偏偏不如意事又十有八九,所以,人生大多数时候是痛苦的。其次,纵使欲望得到满足,满足感也无法长久维持,其结果不是产生新的欲望而带来新的痛苦,就是造成厌烦感。所以,人生永远在痛苦和厌烦之间徘徊,所谓快乐只是暂时现象,只是痛苦的间歇:因此,快乐是消极意义上的。

大多数人一生都无法挣脱金钱的束缚,只能四处奔波劳累;人的一生没有谁可以避开疾病的袭扰;很多人到老都无法遇到灵魂伴侣,即使遇到了,也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相爱相守;人生路上布满荆棘,许许多多的天灾人祸,人们无法预料,更无力阻挡…… 生活就像是一位暴君,谁若轻视他的统治,必将引来血腥的报复。生存不易,众生皆苦。

叔本华不像其他哲学家那样把这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化为平和虚幻的和谐,相反,他直面这种真切的感觉,建立他的哲学思想。叔本华对事物的本质比任何的哲学家都要执着,他只相信事物的原本样子。世界如果是悲观的,那它就是悲观的,不会抱有一丝幻想。叔本华执拗的探求世界的本源,而求知必先求真,“谎言”必须勒破,所以他对一些“吹牛者”深恶痛绝。把一生都献给真理的人,绝不会允许有人玷污他的真理,哪怕一丝一毫,而在世人眼中,只看到了一个偏激、不好相处的人。

叔本华始终以具有穿透力的目光把握现象,以揭示事物本质的基本观点解释现象,他的哲学是客观观察的结果。 世界是悲观的,这是一个客观的说法,叔本华是悲观的,却是一个主观的说法,两者很容易混为一谈 。

因“悲观”的标贴而拒绝叔本华的哲学是不妥当的,正如把报告前线不幸消息的士兵枪毙一样,改变不了事情的本质,还会错过一些重要的信息。

明白世界是悲观的,自然懂要获得幸福不是追求快乐,而是避免痛苦。叔本华的哲学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叔本华说,谁要是完全承认了我的哲学的教导,并因此也就知道,我们的整个生存不会变得更好,并且,最伟大的智慧就是去否认、拒绝这种生存。这样,他就不会对任何事物或者状态抱有希望,也不会辛苦追求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更不会因一件事的过失而痛苦哀号。这段话的正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注释。叔本华说过,我们绝不要以痛苦为代价去换取享乐,即使只是受制于招致痛苦的风险,也万万不可;否则,我们就以积极而实在的东西,去为消极并因此虚幻的东西埋单——这不正是提醒我们小心“乐极生悲”吗?

尼采说:“读完叔本华著作的第一页以后,我就很清楚地知道,我要把他所有文字都要读完,他所说的每一个词我都要听。” 托尔斯泰说:“对叔本华著作的心醉神迷和连续不断的精神愉悦,是我所从来不曾体验过的。”契诃夫也是叔本华的崇拜者,在他的一个剧本里,还出现了叔本华的名字。受叔本华哲学影响的人很多,读过他的著作的人,都受益匪浅。叔本华著作不会让人怨天尤人,对生活失去希望,他的著作是让人从虚幻的快乐中走出来,接受现实的悲观,更豁达大度地生活。盲目的乐观,就像一个空中花园,随时会被现实压垮。叔本华说过,年轻人草率地认为,这个世界是供我们享受的,它是一个肯定的幸福的乐园,只有那些不擅于去克服自身缺陷的人,才会失去它。对这个世界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希望,必将招徕诸多失望,痛苦就在此间产生。叔本华的哲学,提出的观点是远离欲望,力求寂灭,这正是一条可以长久执行的中庸之道。

叔本华说过,倘若一个人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他在别人眼中的样子,那么,他的一生甚为可怜。人有两种价值:一个是人们自身并为了自身的价值,另一个是人们纯粹在他人眼中的价值。人们往往轻易被别人决定自身的价值。你是什么学历?以前做过什么工作?你还会什么……简单的几个问题过后,人就像过过称的商品,明码标价,绝不轻易更改。别人的评价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一个人说你悲观时,你可能不会在意,一群人说你悲观时,你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很悲观。当某个标签贴上时,人就会按照别人设计的角色,塑造相应的自己。

《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出版后,叔本华回到魏玛,并送给母亲这本著作,他母亲不仅不感兴趣,反而讥诮说,他的书根本卖不出去。母亲对自己的书的评价,让叔本华很失望,但他明白自己的作品是优秀的。面对母亲的讥诮,叔本华说道:“你的著作,连堆破烂儿的屋子都不藏一本的时候,我的著作还会有人读它。”叔本华说的,如今都应验了,他的著作还有很多人在读,而她母亲的作品没有一本是可以流传下来的。

叔本华母亲可以讥诮叔本华的书卖不出去,世人也可以嘲笑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可以笑话叔本华在与黑格尔一较高下时的“凄惨”,可以笑话他神经质(他在睡觉时身边放着实弹手枪,他更不放心把自己的脑袋交给理发匠的剃刀。只要听到传染病的传言,他便吓得往外飞奔。在公共场所宴饮的时候,他都随身带着皮质杯子,以免被传染。他把票据藏在旧信封里,把金子藏在墨水瓶底下),笑他尖酸刻薄孤僻、与人为恶,笑他无妻无子…… 但是啊,没有人可以笑他一事无成,没有人可以笑他谎话连篇,没有人可以笑他人执迷不悟 !老子语:“不笑,不足为道!”

人们对别人的评价往往是带着利己的眼光,如果你对别人没有用,那么别人对你评价就会很低。叔本华认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颠倒错乱、错误数不胜数,我们应该学会泰然处之。别人的评价是发生在其意识当中,影响的是别人对事物的判断,我们不必心怀芥蒂。人要做成一件事情,主要看他自身的价值有多大。当人清楚自身的价值,并努力发挥作用时,就会改变别人眼中自己的价值。

人如果不清楚自身的价值,往往会被别人的评价牵着走。叔本华说过,谁要是把别人的意见看得过高,他就太抬举他们了。叔本华一直清楚自身的价值,在叔本华奠定名声之前的长达六十多年不获承认的沉寂时期,他从来不曾怀疑过自己的天赋使命。即便如此,在六十多年的沉寂岁月里,仍然让他痛苦不堪,他自我激励到:

“ 不要忘记你是一个哲学家,上苍叫你从事这种工作,切不可心有旁骛,也不要走别人的路子。要保持高尚的心志,培养超俗的见地,痛苦和失败也是必要的,正像一艘船,必须要有压舱货一般,否则,船就成了风的玩具,很容易倾覆。

痛苦是天才灵感的泉源。假如在生活中处处都能随心所欲,过得舒坦,莎士比亚、歌德的诗剧又怎么会诞生?柏拉图还会有哲学思想、康德还会有《纯粹理性批判》传世吗?”

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在自我肯定和别人否定,这场敌众我寡的斗争中胜出的强者;败了,只能淹没在平凡中。

叔本华的哲学之所以流传于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哲学是扎根于现实的,是客观观察的结果,实用性非常强。

最能体现现这一点的是叔本华独特的财富观。叔本华说过,人们应该把他们的现有财富视为各种可能灾祸与不幸的防护墙,而非一张借此花天酒地的许可证,一个荒淫放荡的乐园。叔本华是一个受到命运眷顾的人,他的一生都不用为金钱发愁。叔本华也认为拥有一笔巨款财富是非常幸运的,金钱可以“解除人生穷困忧愁的特权,可以从人类宿命般的奴隶生活中求得解放。”遗产若是遇到品德高尚的人,便可发挥其最大作用。

拥有巨大财富的叔本华可以拥有许多的选择,他可以周游世界、可以建立一个商业帝国、可以荒淫奢靡地过完一生……但他选择了一个“富二代”最不可能做的选择——献身哲学。他深知自己使命,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流于世俗,也不要走别人的路子,拾人牙慧并非他的事业。叔本华没有许多文人“视金钱如粪土”的毛病,他对财富的态度不偏不倚,既清楚地知道金钱的重要性,也明白金钱不可能买到一切。他很善于经营他的财产,到临终时,财产几乎增加了一倍。虽然他认为挥霍比贪婪更可恶,但生活中的叔本华却并不吝啬。

叔本华的一生是幸福的,却不是因为他拥有巨额财富。我在某本译作中,看到译者序言写到:“除偶尔受点奚落之外(据传他在柏林大学上课时被黑格尔占了上风,以及打官司输给了一位女人),纵观其一生,有吃有喝,可谓完满。但就是他,却把人生描绘得那样灰暗,把幸福看得如此不值一钱!这也许说明了一个道理:过腻味了的人生即为痛苦!”如果那位译者愿意多翻几页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就会明白幸福为何物。译者认为不愁吃穿,就是完美,应该生活得很幸福。而叔本华说过,无论在任何年龄段,人自身所拥有的东西才是、并一直是幸福的真实而唯一的源泉。叔本华认为人类幸福的两个敌人:苦难与无聊。困境与贫穷产生痛苦,相反,安逸与富余产生无聊。在叔本华的幸福哲学里,财富并不是最重要的,财富与幸福与否,并无绝对关系。穷人也可以过得幸福,富人不一定就会过得幸福。 钱财不是幸福的等价交换物,它只是人在人类社会的生存的保障。 如今,在商业繁荣的世界,几乎每个人都要对别人销售些什么,对金钱有些狂热的追求。而叔本华对金钱的态度,正是我们现在需要的冷却剂。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家是谁?

生平简介亚尔德?叔本华于1788年2月22日,出生于但泽市(今天波兰的格但斯克)。

从1802年开始,到1804年的两年间,小叔本华跟随父母一起前往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瑞士、奥地利等国,兜了很大一圈。这两年的旅行对叔本华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当时欧洲大陆正值连年战乱,政局动荡,经济凋蔽,民不聊生。叔本华把这些内容都如实记在他当时的日记里,从那时开始,他那极端悲观的性格就已经显露端倪。

年5月,叔本华经营父亲遗留下的生意,由于母亲釜底抽薪,叔本华破产了。

年9月,叔本华考入哥廷根大学。在这个崭新的天地里,叔本华忘掉了自己曾经受过的苦难,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阅读了历史、矿物学、物理学、植物学、哲学、天文学、心理学、地质学、法学方面的书。

年,他进柏林大学深造。

年,他撰写完成博士论文《论因果性的四重根》。正是这篇博士论文奠立了他的哲学体系的认识论基础,并且使他获得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头衔。开始了他学术领域研究的新的阶段。

历史业绩年,叔本华创作出艺术理论专著《论视觉和颜色》。

年夏季以后,叔本华全力撰写他的哲学杰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他把自己思想的精华全部注入此书。

《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在许多方面都令人惊奇。除了非同寻常的语言明快,风格优美之外,在不到500页的书中论及了哲学的四个分支——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和美学的主要问题。

在这部著作中,叔本华接受了康德经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同时,吸取了古印度佛教“涅槃”的提法,熔炼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提出,意志是我们所存在的宇宙的本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自身,不过是变为客观而又具体的东西的意志。叔本华在强调意志的同时,极力贬低理性。他认为,理性只是意志的外壳和工具,它应该服从神秘的、不可知的意志。叔本华声称物体的引力和排斥力、植物的向光性、动物的本能和人的欲望都是生活意志的表现。叔本华还说人都是利己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持续的缺乏和需求,这就是痛苦。因此说人的一生充满痛苦。必须断绝欲望,才能求得解脱,达到涅槃。

世纪中叶,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普鲁氏王朝加强了专制统治,欧洲的资产阶级,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逃避现实、悲观失望的情绪。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从哲学角度,回答了这一部分人在现实中碰到的问题,并很快传播开,产生了很大反响。

叔本华的哲学体系,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对近现代西方哲学的重大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尽管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明显的糟粕,但作为人类的哲学思想史上百年来影响深远的一个哲学体系,它又有可供借鉴的一方面。

严复:救国挽危的教育家生平简介严复(1853~1921年),原名宗光,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他出生在一个乡村儒医的家庭,14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洋务派办的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3月又被清政府选派去英国,先后在朴茨茅斯和格林威治海军学校学习。在留学期间,他学完了高等数学、化学、物理、海军战术、海战公法及枪炮营垒等课程。同时通过耳闻目染,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有了较深的了解。

年6月,严复学成回国,被福州船政学堂聘为教习(教师),在后学堂(英文班)讲课。光绪六年(1880年),28岁的严复被聘为北洋水师学堂的总教习(教务长),9年后升为会办(副校长),不久又升为总办(校长)。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从教达20多年。在这期间,先后发生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入侵中国。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要求变法维新的活动逐渐从宣传呼吁发展成为实际的政治行动。严复激于爱国热情和正义感,积极参加了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提出了许多救国图强的思想谋略。

历史业绩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和《救亡决论》等4篇政治论文,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提出了采用西方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等一系列改良主张,以救国挽危。据此,严复提出了3条具体方策。第一,鼓民力,即禁鸦片与缠足。第二,开民智,即废除八股文和科举制度,提倡西方文化。第三,新民德,即创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政治。1898年4月,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著)正式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震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严复在翻译此书时,附加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按语,有的按语超过原文。他指出人类社会和生物界一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但人可以与天争胜,生死存亡只在于自己的努力。这种理论观点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起到了传播维新思想的重要作用。1897年,严复又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嗣后,他苦心翻译和撰述了大量著作,继续宣传西学救国,宣扬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

严复特别推崇教育救国,他把教育看做是“强国根本”,可以“愈愚”(治疗愚昧)。他认为教育是救国的上策,“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据此,严复根据西方的教育制度为中国设计了新的教育体系,即教育分三阶段进行:小学堂(16岁以前)、中学堂(16岁至20岁)、高等学堂(21岁后),在高等学堂学习三、四年后,再升入专门学堂分科学习,学习成绩优良者可以出洋留学深造,等等。他的这些思想和设想,在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介绍以下叔本华

ufostar999朋友,你好。以下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生平的详细资料:

1788年2月22日:阿瑟·叔本华生在但泽(今波兰格坦斯克)一个大商人家里,父亲

叫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母亲叫约翰娜·亨利埃特,娘家姓特罗西纳。

3月3日:受洗礼于圣玛利亚教堂。

阿瑟和他母亲一起迁居奥里瓦庄园,他在那儿度过了童年。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1789年阿瑟的外祖父克里斯蒂安·海因里希·特罗西纳租进斯图特庄园。

3月4日:美国宪法公布。

5月5日:法国在凡尔赛召开三级会议,这是自1614年来举行的第一次三级会议。

6月17日:法国第三等级组成国民议会(1789—1791年的制宪议会)。

6月20日:国王封闭国民议会会场,代表们在网球场集会,宣誓“非俟宪法制成,议

会决不解散”。史称“网球场宣誓”。

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

1790年2月20日: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去世,利奥波特二世继位。

1791年1月15日:奥地利诗人弗朗茨·格里尔帕尔泽诞生。

4月2日:法国第三等级代表米拉波伯爵去世。

6月20—25日:法国国王阴谋逃跑,但在发棱被发现,押回巴黎。

8月27日:庇尔尼茨宣言。普普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和奥地利皇帝利奥波特

二世决定支持法国君主专制。

12月5日:莫扎特诞生。

1792—1797年第一次联盟战争。

1792年3月1日:利奥波特二世去世。其子弗朗茨一世成为罗马——德意志帝国皇帝。

8月10日:法国“无套裤汉”革命群众攻进巴黎士伊勒里宫。

9月20日:法国革命军在瓦尔密力挫普鲁士军,普军撤退。法军占领中莱因区。攻进

比利时。

1793年1月21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决。普鲁士,奥地利,英国,荷兰,西班牙,

葡萄牙,撒丁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一次反法联盟。

波兰被第二次瓜分。但泽、波森(即波茨南)等被划归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

威廉二世决定封锁但泽。

在但泽被占领前不久,叔本华一家离开了该市,迁住汉堡,住旧城新街76号。

6月:汉堡开办了第一个德国公共浴室——“浮船浴场”。

7月13日:让·保尔·马拉被杀。

9月:法国恐怖统治。

10月16日:法国王后被处死。

12月23日:阿瑟的祖父安德烈亚斯·叔本华去世。

歌德:《莱纳克狐》。

1794年3—4月:阿瑟的叔叔约翰·弗里德里希·叔本华在但泽去世。

4月5日:丹敦和德穆兰被处死。

7月28日:圣·鞠斯特和罗伯斯庇尔被送上断头台。

1795—1799年法国督政府统治。

1795年4月5日:法国和普鲁士签订巴塞尔和约。波兰被第三次瓜分。

12月21日: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特·冯·朗克诞生。

1796年叔本学家搬到汉堡新万德拉姆街92号。拿破仑进军意大利。

11月17日:俄国女沙皇卡塔琳娜去世。保尔一世继位。

歌德:《赫尔曼与多罗特娅》。

1797年阿瑟的外祖父克里斯蒂安·H·特罗西纳去世。

1月10日:德国女诗人安内特·冯·德罗斯特—许尔霍夫诞生。

1月31日:法朗茨·舒伯特诞生。

6月12日:叔本华的妹妹路易丝·阿德莱特·拉维尼亚(阿德勒)诞生。

7月:阿瑟和父亲一起去巴黎和勒阿弗尔。他在那儿在格雷戈勒·德布雷西曼家住了

二年,和德布雷西曼的儿子安提姆交上了朋友。学习法语和法国文学。

9月4日:拿破仑政变。

10月4日:瑞士现实主义作家耶雷米亚斯·戈特黑尔夫诞生。

10月17日:法国和奥地利签订坎波—佛米奥和约。

12月13日:海因利希·海涅诞生。

1798—1799年拿破仑出征埃及。

1798年1月19日: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科姆特诞生。

2月13日:浪漫派作家威廉·海因里希·瓦肯罗特去世。

2月:波拿巴计划在勒阿弗尔造船厂制造大炮和舰船。

1799—1802年第二次反法联盟战争。

1799年马蒂亚斯·克劳迪乌斯匿名发表《致我的儿子H.》。

春季:阿瑟·叔本华的朋友戈德弗里特·雅尼施死于汉堡。

5月20日:巴尔扎克诞生。

8月:叔本华因法国的政治形势经海路回到汉堡。进龙格博士办的私立学校学习,直

至1813年。和商人的儿子沙里士·戈特弗劳伊,酒商的儿子格奥尔格·克里斯蒂安·洛

伦茨·迈尔交上朋友。

11月9日:拿破仑政变。

1800年叔本华家去布拉格和卡尔斯巴德旅行。在魏玛会见席勒,在柏林会见伊夫兰

德。

10月17日:返回汉堡。

1801年2月9日:法国和奥利利签订吕内微尔和约。

丹麦对汉堡的占领结束。

约翰·海因里希·威廉·蒂施拜因迁往汉堡。

3月22日:克洛普施托克在汉堡诞生。

3月23日:沙皇保尔一世被刺。亚历山大继位。

3月25日: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去世。

12月11日:德国戏剧家克里斯蒂安·迪特里希·格拉贝在德特莫尔特诞生。

1802年叔本华阅读让·巴底斯特·罗范·德·高乌雷的《福布拉骑士的爱情冒险》。

2月26日:维克多·雨果诞生。

3月26—27日:法国和英国签订阿眠和约。

7月24日:大仲马诞生。

8月:拿破仑规定自己终身任第一执政。

8月13日:奥地利诗人尼古拉斯·雷瑙诞生。

1803年2月25日:雷根斯堡《全帝国专使会总决议》。

3月14日: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戈特利布·克洛普斯托克去世。

叔本华根据父亲的意愿决定不上文科学校学习,决定将来不当学者。他开始了一次

长达数年的旅行,周游了荷兰,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并开始学习经商。

5月3日:踏上旅途。

5月18日:英国对法宣战。

5月26日:法国进军汉诺威。

6月30日—9月20日:叔本华在温布尔登的住宿学校

学英语。

9月28日:梅里美诞生。

12月18日: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尔德去世。

1804年2月12日:伊曼努尔·康德去世。

6月19日:叔本华家在奥地利布劳瑙。

8月25日:结束在国外的旅行。

9月:叔本华在但泽住了三个月。在巨商雅各布·卡布隆处学习,卡布隆后来创办了

商业学院。

9月8日:德国诗人爱德华·默里克诞生。

12月23日:法国文学批评家、作家圣佩韦诞生。

1805年第三次反法联盟战争。

年初:叔本华在汉堡大商人马丁·约翰·耶尼施那儿学习。他还听龙格博士的神学

讲演。

4月20日:叔本华的父亲自杀(?)。

5月9日:席勒去世。

8月:约翰娜·叔本华将新万德拉姆街的房子出卖。全家迁往科尔霍夫街87号。

10月21日:奈尔逊在特拉发加海角战胜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

10月23日:奥地利诗人阿达贝特·施蒂夫塔诞生。

12月2日:奥斯特里支战役。拿破仑获胜。

12月15日:申布龙条约。

12月26日:普勒斯堡和约。奥地利割让属地,承认拿破仑为意大利国王。

1806年第四次反法联盟战争。

5月:约翰娜·叔本华在魏玛。

阿瑟青年时代的朋友安迪墨来汉堡学习经商。

7月12日:在法国领导下的莱茵同盟成立。

8月:罗马—德意志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逊位。

9月21日:阿德勒和约翰娜·叔本华最终迁居魏玛。

约翰娜·叔本华和歌德交好。

10月14日:耶拿和奥尔斯塔特之战。法军获胜。

费希特:《论天国的生活》。

1807年5月底:叔本华离汉堡经魏玛去戈塔。和卡尔·路德维希·费尔瑙交上朋友。

6月:开始在戈塔文科中学跟弗里德里希·雅各布兄弟学习。叔本华住在卡尔·戈特

霍德·棱茨教授家里。

7月7日—9日:法、俄、普提尔西特和谈。威斯特法伦王国和华沙大公国建立。

12月:一首嘲笑克里斯蒂安·费迪南德·舒尔策的讽刺诗使叔本华极为不满。他离

开文科中学,迁居魏玛。和作家约翰内斯·丹尼尔·法尔克,剧作家扎哈里亚斯·维尔

纳相识。

费希特:《告德意志公民书》。

1808—1814年拿破仑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

1808年9月:叔本华和丹尼尔·法尔克亲见了沙皇亚历山大和拿破仑在爱尔富特的会

见。

12月4日:卡尔·路德维希·费尔瑙去世。

法国浪漫派诗人德·尼及尔诞生。

德国诗人海因里希·克莱斯特主办的杂志《菲比斯》(太阳神阿波罗的别名)出版。

1809年2月3日:叔本华和卡罗琳·耶格曼同时在魏玛参加一次假面舞会。

2月22日:叔本华成年。

5月31日:约瑟夫·海顿去世。

奥地利反法战争。

5月:拿破仑在阿斯本战败。

7月5日—6日:瓦格拉姆战役。拿破仑打败奥军。

10月:申布龙和约。

10月7日:叔本华去哥丁根,并于10月9日开始在那

儿学医。和后来任普鲁士驻梵蒂冈、驻伦敦大使克里斯蒂安·卡尔·约西亚斯·冯

·邦森,以及威廉亚姆·巴克豪泽·阿斯泰尔结识。叔本华的哲学老师是弗里德里希·

博特韦克和戈特洛布·恩斯特,舒尔策,在舒尔策的指导下,他研读了柏拉图和康德的

著作。柏林大学开办。

歌德:《亲和力》。

1810年3月1日:波兰音乐家肖邦诞生。

6月8日:德国音乐家罗伯特·舒曼诞生。

6月17日:德国诗人费迪南德·弗赖里格拉特诞生。

约翰娜·叔本华著的《C.L.费瑙传》出版。

1811年复活节:叔本华和克里斯蒂安·邦森在魏玛。

9月:叔本华开始在柏林大学学习两年,约翰·戈特里布·费希特在大学执教。叔本

华研究费希特哲学。

和动物学教授马丁·海因里希·利希腾施泰因结下友谊。

10月22日:匈牙利音乐家弗朗茨·李斯特诞生。

11月21日: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去世。

1812年3月28日:法军进驻柏林。

夏季学期:叔本华和德国哲学家、神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斯特·丹尼尔·施莱马赫

尔发生争论。

6月24日:法军开始进兵俄国。

夏季:叔本华经魏玛和德累斯顿去坦普立兹旅行。

9月17日:莫斯科大火。

10月17日:阿达贝特·冯·沙米索(后来成为诗人和自然科学家)被柏林大学录取。

10—11月:拿破仑军从俄国撤回。

1813—1814年德国解放战争。

1813年1月20日:德国诗人克里斯多夫·马丁·维兰去世。

3月18日:诗人弗里德里希·黑贝尔诞生。

5月2日:吕策和格罗斯戈森战役时,叔本华逃出柏林。

5月5日:丹麦神学家和哲学家泽伦·克尔凯郭尔诞生。

5月11日:拿破仑在德累斯顿。

5月22日:叔本华在德累斯顿。

5月22日:德国音乐家里夏德·瓦格纳诞生。

6月:叔本华在魏玛撰写博士论文。

10月16日—19日:莱比锡大会战,拿破仑失败。

10月17日:德国诗人、戏剧家格奥尔格·毕希纳诞生。

10月31日:莱茵同盟解体。

11月5日:叔本华回到魏玛他母亲家里。

11月底:歌德赞赏叔本华的成就。他们进行了长谈,专门讨论了歌德的颜色理论。

1814年1月19日:约翰·戈特利希·费希特去世。

3月31日:联军攻入巴黎。

4月6日:拿破仑退位,被囚在地中海厄尔巴岛。

4月10日:路易十八即位,波旁王朝复辟。

4月:叔本华和他母亲的争吵达到顶点。

4月30日:《哥丁根学报》发表了对叔本华哲学著作的第一篇评论。

5月:叔本华和他母亲彻底决裂。叔本华离开魏玛,后在德累斯顿住了四年。和泛神

论者卡尔·克里斯蒂安·弗里德利希·克劳泽,画家路德维希·西吉斯蒙德·鲁尔,作

家赫尔曼·冯·皮克勒—穆斯卡乌,费迪南德·弗赫尔·冯·比登费尔特认识。

5月30日:联军和法国签订第一次巴黎条约。

11月:维也纳会议开幕。

1815年撰写《论视觉和颜色》(1816年印刷)。

1月21日:德国诗人马蒂亚斯·克劳提乌斯去世。

3月1日:拿破仑在法国登陆。“百日政变”开始。

4月1日:奥托·冯·俾斯麦诞生。

6月8日:维也纳会议和“德意志同盟”组成。

6月18日:滑铁卢之役。

6月22日:拿破仑第二次退位。

9月26日:“神圣同盟”建立。

11月20日:第二次巴黎和约。

1816年叔本华住在德累斯顿郊区的奥斯特拉大街。

1818年3月:完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初稿。

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

5月31日:德国诗人格奥尔格·赫尔韦格诞生。

8月:叔本华为他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

界》撰写前言。

亚琛会议。占领军提前从法国撤出。

9月14日:德国作家特奥多尔·斯托姆诞生。

10月22日:德国教育家、作家约阿希姆·海因里希·卡姆佩去世。

秋季:叔本华去意大利去旅行。

10月—11月:在威尼斯。

12月:在佛罗伦萨。

1819年年初:《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由F.A.勃洛克豪斯出版。

1月—2月:叔本华在罗马。

2月—4月:叔本华去庞培等地旅行。

3月23日:德国戏剧家奥古斯特·冯·柯采布埃被大学生K.L.赞特谋杀。

叔本华从罗马经意大利北部(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维罗那)回到瑞士。

7月19日:瑞士诗人戈特弗里德·克勒尔诞生。

8月25日:叔本华重返德累斯顿。

但泽亚伯拉罕·路德维希·穆尔商号倒闭,叔本华家因而发生财政危机。

10月:维也纳《文学年鉴》和魏玛《文学周刊》发表了第一批对《作为意志和表象

的世界》的否定性评论。

12月30日:德国诗人和戏剧评论家特奥多尔·冯塔纳诞生。

12月31日:叔本华申请在柏林大学当哲学讲师。

1820年1月29日:英王乔治三世去世。其子乔治四世继位。

叔本华和黑格尔发生争执。叔本华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讲座《整个哲学就是关

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失败。

5月15日:维也纳会议决议。德意志邦联建立。

11月28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诞生。

柏林新剧院开幕。

西班牙、葡萄牙革命爆发。

1821—1829年希腊独立战争。

1821年韦伯的《魔弹射手》在柏林首演。

1月:神圣同盟莱巴赫会议。

4月7日:法国诗人卡勒斯·波德莱尔诞生。

5月5日:拿破仑死于圣海伦拿岛。

12月12日:法国作家古斯塔夫·福楼拜诞生。

黑格尔发表《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

1822年1月6日:德国考古学家海里利希·谢里曼诞生。

5月27日:叔本华经瑞士去米兰和佛罗伦萨旅行。

6月26日:德国诗人、音乐家E.T.A.霍夫曼去世。1823年1月17日:德国戏剧家扎

哈里亚斯·维尔纳去世。

5月3日:叔本华在特里恩特。后经慕尼黑返回。

7月5日:约翰娜·叔本华剥夺叔本华的继承权。

12月2日:美国发表《门罗宣言》。不准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

1824年5月26日—6月19日:叔本华在加施泰因浴场治病。

9月:叔本华在德累斯顿。

9月4日:奥地利作曲家安东·布鲁克纳诞生。

9月16日:路易十八去世。查理十世继位。

1825年4月11日:费迪南德·拉萨尔诞生。

5月19日:圣西门去世。

11月14日:德国诗人让·保尔去世。

12月1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去世,由其弟尼古拉继位。1826年2月14日:德国作家

约翰内斯·丹尼尔·法尔克诞生。

3月29日:威廉·李卜克内西诞生。

夏季学期:叔本华最后尝试举行讲座。

1827年2月17日:瑞士教育学家约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去世。

3月26日:贝多芬去世。

1828年9月9日:列夫·托尔斯泰诞生。

11月19日:舒伯特去世。

1829年叔本华翻译西班牙哲学家巴尔塔扎尔·格拉西恩的《处世预言》。出版商勃

洛克豪斯拒绝接受出版。

1月12日:德国浪漫派作家弗里德利希·冯·施莱格尔去世。

7月26日:名画《歌德在加姆班格》的作者约翰·海因里希·威廉·蒂施本去世。

歌德完成《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

1830—1831年波兰革命。

1830年6月25日英王乔治四世去世,其弟威廉四世继位。

7月26日:法国七月革命。查理十世退位,并逃往英国,路易·菲力普继位,建立

“七月王朝”。

1831年1月21日:德国浪漫派诗人阿兴姆·冯·阿尼姆去世。

8月25日:叔本华因惧怕霍乱病而离开柏林。

9月8日:德国诗人威廉·拉贝诞生。

11月14日:格奥尔格.W.Fr.黑格尔因霍乱死于柏林。

年底:叔本华在法兰克福。

1832年3月22日: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去世。

5月27日:汉巴哈大会,号召为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共和国而斗争。

从7月起,叔本华在曼海姆。

9月21日:苏格兰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爵士去世。

1833年5月7日: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诞生。

7月6日:叔本华定居在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在那儿度过了他余生的二十八年。

1834—1839年西班牙卡罗斯党人战争。

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

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和神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马赫尔去世。

1835年叔本华撰写《自然界中的意志》。

3月2日: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去世,费迪南德一世继位。

4月8日:威廉·冯·洪堡去世。

1836年9月12日:德国戏剧家克里斯蒂安·迪特里希·格拉贝去世。

1837年撰写《致建立歌德纪念碑委员会》一文。

2月10日:亚历克赛·普希金在决斗中丧生。

2月12日:德国作家路德维希·别尔内去世。

2月16日:德国戏剧家格奥尔格·毕希纳去世。

4月3日:德国神学家弗里德希·海因里希·克里斯蒂安·施瓦茨去世。

6月20日:威廉四世去世。维多利亚女皇继位。

1838年2月:德国戏剧家格斯滕贝格诞生。

4月17日:约翰娜·叔本华去世。

8月21日:德国诗人和自然科学家阿德尔贝特·冯·沙米索去世。

12月:费尔巴哈的《实证哲学的批判》出版。

1839年叔本华撰写征文《论意志自由》。

3月21日:俄国作曲家莫德斯特·莫索尔斯基诞生。

1840年叔本华撰写征文《论道德的基础》。

1月7日:奥地利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三世去世,其子威廉四世继位。

2月22日:奥古斯特·倍倍尔诞生。

4月2日:爱米尔·左拉诞生。

5月7日:柴可夫斯基诞生。

8月25日:德国诗人卡尔·伊默曼去世。

1841年博士尤利乌斯·弗劳恩施塔特成为阿瑟·叔本华的学生。

1842年阿德勒·叔本华看望她的哥哥。

3月18日:法国诗人斯丹枫·马拉美诞生。

3月23日:法国作家司汤达(斯丹达尔)去世。

7月28日:德国诗人克莱门斯·勃伦塔诺去世。

1843年3月1日:叔本华迁往法兰克福好希望衔17号。

6月7日:德国诗人弗里德利希·荷尔德林去世。

弗里德里希·多尔古特发表《唯心主义的错误根源》一书,叔本华的学说在这部著

作中得到了承认。

1844年F.A.勃洛克豪斯出版《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的第二版。

3月30日:法国诗人保尔·魏尔伦诞生。

4月16日:法朗士诞生。

10月15日:尼采诞生。

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5年3月12日:德国诗人、文艺理论家奥古斯特·冯·施莱格尔去世。

多尔古特:《叔本华及其真理》。

1847年叔本华的博士论文再版。

1848年2月: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2月22—24日:法国二月革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

立。

3月—5月:柏林、维也纳、慕尼黑起义。

5月18日:全德国民议会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保尔教

堂开幕。

5月24日:德国女诗人安内特·冯·德罗斯特·许尔

霍夫去世。

6月23—26日:巴黎工人六月起义。

12月2日:奥皇弗迪南德一世退位,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继位。

1849年3月28日:德意志帝国宪法在法兰克福被通过。

普鲁士弗里德希·威廉四世被选为德国皇帝。

4月28日:威廉四世拒绝登位。

5月:德累斯登和巴登起义。

8月25日:阿德勒·叔本华去世。

10月17日:肖邦去世。

1850年1月31日:普鲁士国王强令宪法生效。

3月—4月:爱尔福特议会。

7月2日:普鲁士和丹麦签订柏林和约。

8月5日:莫泊桑诞生。

8月18日:巴尔扎克去世。

8月22日:奥地利诗人尼古拉斯·莱瑙去世。

11月30日:重建德意志联盟。

普鲁士和奥地利签订奥尔谬茨条约。

1851年11月:《附录和补遗》在柏林由A.W.海因出版。

此书获得好评。

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伦敦举行。

1852年3月4日:果戈里去世。

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即帝位,称拿破仑三世。

1853年4月28日:德国浪漫派诗人路德维希·蒂克去世。

1854年《自然界中的意志》第二版出版。

8月20日:弗里德里希·冯·谢林去世。

10月20日:法国诗人让—阿瑟·兰波诞生。

10月22日:瑞士作家耶雷米亚斯·高特黑尔夫去世。

弗劳恩斯丹特:《论叔本华哲学的书信》。

1855年11月11日:丹麦神学家、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去世。

世界博览会在巴黎举行。

1856年2月17日:海因利希·海涅在巴黎去世。

5月6日: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诞生。

7月9日:鲁伯特·舒曼去世。

1857年5月2日:法国诗人阿尔弗雷德·德·缪塞去世。

5月4日:弗里德里希·黑贝尔和威廉·约尔丹到法兰克福访问。

波恩大学讲授叔本华的哲学。

10月初:克里斯蒂安·卡尔·约西亚斯·冯·本森访问叔本华。

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去世。

1858年2月22日:叔本华七十寿辰。

叔本华拒绝提任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

德·桑克蒂斯:《叔本华和利奥波特》。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出版。

7月:叔本华迁进好希望街16号。

10月:伊莉莎白·奈完成叔本华的雕像。

1860年1月29日:契诃夫诞生。

8月:叔本华突然窒息。

9月9日:叔本华得肺炎。

9月21日:叔本华去世。

9月26日:葬于法兰克福市公墓。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