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简介学术学位学科介绍

民族学(0304)一级学科

学科简介:

民族学学科是湖北省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和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依托于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60名,其中教授22名,副教授26名,博士48名;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2人。

下设二级学科:

(一)民族学(030401)二级学科简介

研究方向一: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本研究方向重点结合武陵民族地区实际,以武陵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族群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以及民族学学术史等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理论性的学术探讨和应用性的现实问题研究。

研究方向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传承、内涵、特性、功能、价值、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等问题,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方面展开探索,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发展,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模式与途径。

研究方向三:文化产业发展 本研究方向运用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文化环境、文化寓意、文化内涵、文化产品、竞争手段、消费者心理等因素开展调查,探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2)二级学科简介

研究方向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问题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指导性意义。

研究方向二:中国民族政策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注重政策实施的过程性研究,研究成果直接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制定、充实和完善民族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研究方向三:武陵地区民族问题研究 本研究方向研究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武陵地区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内容、性质、作用,从历史的纵深层面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演变、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规律,从现实的视野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途径、方法和措施。

(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030403)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是法学门类下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的二级学科之一,属于民族学与经济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该学科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民族学、民族经济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民族学和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新兴学科。

研究方向一: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 本方向应用民族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区域市场开发、区域规划、企业区位选择、区域投资环境以及区域竞争力等理论与现实问题,探索具有少数民族区域特色的经济政策。

研究方向二:民族地区产业经济发展 本方向以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少数民族地区要素资源流动、空间发展以及产业的动态变动规律,包括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揭示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经济与整体社会产业经济形成的差异,促进少数民族区域发展的产业政策进行研究。

研究方向三:民族地区金融与贸易发展 本方向研究少数民族地区金融与贸易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机制,分析金融和贸易发展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机理,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金融创新与贸易发展政策。具体内容包括:金融与贸易相关理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资源配置问题,少数民族地区金融供求特点与政策差异,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金融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金融创新与贸易发展。

(四)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4)

研究方向一: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史 本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诸种因素,以提升对中国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总体认识水平。

研究方向二:少数民族文化史 本研究方向以民族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即是从文化的角度,以历史为线索来研究民族,对文化的研究更具体更深入。

研究方向三:武陵地区历史文化 本研究方向以武陵地区各民族社会与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调查研究各民族社会运行状况、民族文化及其当代变迁,并注重对相关民族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共性与个性。

(五)中国少数民族艺术(030405)二级学科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是民族学涵盖目录下的二级学科,是院校共建的重点学科。2011年经湖北省学位办批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单独招收硕士研究生,由美术与设计学院负责研究生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学制为三年,授予法学学位。主要由艺术学专业、民族学的优秀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导师组为研究生授课。

本学科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密切关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重点研究该区域民族艺术理论与方法、民族美术实践与理论、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和传统艺术语言的当代转换等,充分发掘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发挥学术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研究、保护及传承民族文化,践行文化自信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乡村振兴计划等国家方针政策的时代需要。

该专业拥有民居营造、织锦工艺、漆艺、陶艺等民族民间艺术实践工作室和新媒体艺术、摄影、丝网版画等现当代艺术创研工作室,以及中国画、油画、水彩、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民族民间舞蹈与音乐等多个专业教学工作室;同时,还拥有湖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民族艺术创作基地、武陵山民族艺术教育实践与创新研究中心等多个学科研究平台。目前招收2个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研究方向一:少数民族艺术理论与方法 本研究方向以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中的基本理论以及各门类艺术的理论研究为切入点,探讨其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内在联系以及民族性特征,以促进本区域内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继承、发展与创新。

研究方向二:民族美术理论与实践 本研究方向主要对民间造物艺术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进行研究,梳理民间艺术的发生、发展概况和过程,对其提炼、加工,结合当代艺术审美理念,进行艺术再创造,使其转化成适应时代发展的艺术作品,创新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六)民族社会学(0304Z1)二级学科简介

民族社会学是民族学和社会学交叉融合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运用民族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当代民族社会与文化和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相关问题,旨在揭示民族现象的社会制约性和社会-文化现象的民族多样性,探讨多民族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途径与机制。

研究方向一:民族社会与文化 主要研究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及其变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分层与流动、民族社会变迁、民族文化及其变迁等问题。重点研究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现象及其变迁。

研究方向二:民族社区发展 主要研究民族社区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城市建设及其发展、扶贫开发与贫困治理、美丽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等问题。重点研究武陵山区城乡社区发展问题。

研究方向三: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 主要研究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状况及其体制机制创新、民族社会治理的文化基础、民族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等问题。重点研究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社区基层社会治理问题。

(七)民族法学(0304Z2) 二级学科简介

民族法学为民族学所属二级学科,本专业致力于民族法学基本理论、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及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等问题的研究,旨在丰富民族平等理论、深化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提高国家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研究方向一:民族法学基础理论 一是法学基础理论;二是民族法学一般理论;三是民族法学方法论。

研究方向二:宪政与民族区域自治 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二是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与法治实践。

研究方向三: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 一是法治在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功能;二是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法治化路径。

(八)民族体育学(0304Z3) 二级学科简介

民族体育学是运用体育学、教育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文化学、医学等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认知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现象,探讨、解释民族体育各领域之间的矛盾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与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学科呈相互渗透和综合发展的关系。民族体育学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设岗二级学科点,下设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体育教育两个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民族体育文化 运用体育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对民族地区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将民族体育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现象、文化价值进行深度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振兴,推进现代化转型与产业化进程。

研究方向二:民族体育教育 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为基础开展研究,将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充分整合,推进现代体育科技成果向民族体育教育转化与利用,注重将民族体育教育与民族学、人类学、体质学、医学、环境等多学科进行交叉,对民族地区人群体质健康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并指导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一级学科

学科简介:本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于199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2年开始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8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博士2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生导师17人,7人纳入湖北省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培育计划;本学科点具有厚基础、重应用、强创新的研究特色,即:基础理论研究深厚,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应用,强调开拓创新,特别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法治观、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本学科围绕学科方向在学术研究领域方面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绩。近五年来,学科团队成员承担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科研经费4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16部,公开发表论文160余篇,参加国际国内高端学术会议50余人次。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二级学科简介

本研究方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现实结合起来,服务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本研究。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和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三是突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法治观研究特色,将这些领域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进行研究。

研究方向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科学体系研究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科学理论体系的原理构成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的运用和发展。

研究方向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发展研究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重点研究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发展的基本经验、内在逻辑;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研究21世纪中华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发展前景。

研究方向三: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研究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重点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新贡献、新发展,尤其是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对建设法治中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030503)二级学科简介

本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重点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面新时代党的建设与地方治理中的现实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一方面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并提供历史的和现实的依据,另一方面为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新的理论成果,从而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研究方向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研究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发展进程、基本经验、基本规律,总结中国共产党创新、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

研究方向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主要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根基、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重点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时代意义和世界影响。

研究方向三:新时代党的建设与地方治理研究 主要研究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与方法,以及党建与地方治理的关系;重点研究基层党建的理论与方法,地方治理现代化理论及其政府治理范式,特别是探究新时代中国地方治理现代化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

(三)思想政治教育(030505)二级学科简介

本研究方向探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深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突出民族高校和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方法创新研究,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现代化发展以及廉洁教育、爱国教育、民族精神培育、民族伦理道德教育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和机制,服务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研究方向一: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创新发展和在实践中的运用;重点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对策措施。

研究方向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 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内在规律;重点研究民族高校和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探索提升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内在规律和对策措施。

研究方向三: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主要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现代化发展;重点研究廉洁教育、爱国教育、民族精神培育、民族伦理道德教育,探索新时代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对策措施。

中国语言文学(0501)一级学科

学科简介:

湖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立足民族地区,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已形成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本科生教育为主体的完整高等教学体系及开放式立体办学格局,业已成为基础扎实、规模适度、学风优良、特色鲜明的学术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摇篮。

中国语言文学为国家民委一级重点建设学科,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2018年获得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目前有省级学术研究平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校级研究平台韦君宜研究所,院级研究平台民族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和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现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基地,1个省政府学位办、省教育厅批准的研究生工作站。该学科被湖北省批准为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现有楚天学者讲座教授1名,同时获得彩虹学者岗位1个。近年来该学科共承担国家、省和学院课题10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近100部,获各级各类奖项30余项,其中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湖北省社科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民委二、三等奖各1项,省教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千余篇。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现有省级精品视频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民族文化传播在线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优质课程5门。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面设有五个二级学科方向: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现有教学科研人员50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5人;博士和在读博士40人。其中文艺学自1996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积累了丰富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其中多人继续读博深造,成为湖北民族大学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方向。

本学科以文学、语言研究为抓手,以中华民族和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为特色,致力于武陵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艺和语言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研究,潜心于武陵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注重传播、弘扬先进文化,对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人文素养、凝炼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的内涵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延续了学科传统,还致力于拓展研究领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文化开发和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已取得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舆情引导和社会稳定进行符合实际的应用性研究,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文化生态的构建。依托武陵山区的区位资源,致力于武陵山片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主动地实施协同创新计划,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既给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人才和智力的支持,同时也形成了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为武陵山片区经济转型发展培养和输送

2020年湖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简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