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句劝,如果你没在体制内,在职考研真没啥意义!

这个周末,是一年一度考研的大日子,据教育部统计,今年报名考研的有438万人。与去年相比,虽然下降了36万,但依然不能撼动考研难度超大的现实。

过去,人都讲高考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但现在考研比高考的竞争激烈程度大了足足有三倍

高考现在的录取率已经高达百分之八九十,而2023年考研的上岸率只有可怜的27%,预计今年也就30%左右。

听我句劝,如果你没在体制内,在职考研真没啥意义!

除了个别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绝大多数人考研,无非都是为了能找到一个好工作

因为学历越来越成了获取工作的敲门砖,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学历文凭,你连简历都递不到HR面前,更没机会坐在面试官桌前展示你的能力水平了。

虽然这种选人用人的机制,有颇多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但它却极具操作性。

试想,如果不这样简单粗暴的用学历去卡一道,而是一个一个的把所有人都面试考查一遍,那招到自己想要的人,不得到猴年马月去啊。

而用学历这么一卡,就能极大的缩小候选人的范围,然后在一个小范围里选出自己要的人,效率就一下极大的提高了。

虽然这样有时候会埋没不擅考试的人才,难免也会选出一帮高分低能的人,但它也大差不差,毕竟能在激烈考试竞争中胜出的人,大概率在以后工作中也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吧。

为了一个极高的效率,牺牲一点质量,还是很值得的。于是把学历当成选人用人的第一道筛子,就逐渐成了社会上招录人员的基本共识。

既如此,大家为了能获得一个又一个工作机会的入场券,就只好先拼命的卷起了学历,尽力把自己的文凭提到更高的一个档次,以便于让自己的简历不在初筛时就被咔嚓掉,并尽可能的让它排在离面试官更近的位置。

所以,近年以来,考研越来越热,连续近10年考研报考人数都一路上涨,考研大军的数量也已接近高考人数的一半。这就意味着,假如每年有1000万高中生中,900万上了大学,之后又有500万选择去考研。

就连我部门的一个下属女生,今年也报名考研了。她是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可见高中当年也是个学霸,今年报了清华大学大数据专业的在职研究生,说是希望能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她毕业已经5年了,一直在企业里工作,到我部门是她第三份工作,目前在这里已经工作了近2年。工作表现上不算突出,也不算差,中规中矩吧,整体上,总给人一种学生的气息。

思维严谨却略显呆板,缺乏一些灵活性。做事按部就班,你强调的都能保质保量的做到,但也就仅限于此了,不会有自己太多的个性和特点。沟通上,也缺乏一些同理心,常陷在自己的一个认知逻辑里,出不来。

所以,从一个管理者的视角来看,也只能赋予一些便执行的工作给她,不太敢委以大任给她。

由此我想说的是,你要在一个体制外的企业里工作的话,学历只是毕业时初入职场的敲门砖,一旦进了这道门,学历其实对提升职场竞争力或是升职加薪的意义就不大了

在私营企业中工作,主要还是看你的工作能力,评判的标准就一个:做出了什么业绩,取得了什么结果。业绩好就给你更高的工资,更好的回报,反之亦然。至于你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并不是太关心。

这不像在体制内工作,你学历高一级,职称就给定高一级,工资相应就会给你定高一等,奖金就给你多一份。毕竟人家那是一个论资排辈的地方,好学历、高学历,就是再硬邦邦不过的资历之一。

但私营企业它就不吃这一套了,一切用结果说话,没有能力,做不出成绩,再好的学历都是白搭

我曾面试过一个名校高学历应聘者,本硕都是北大毕业的,工作了6年了,来应聘新媒体运营的岗位,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开口却还是从“我毕业于北大XX专业…”开始,甚至还大谈特谈在校期间自己发表了什么论文,参与了什么社团活动……,却丝毫没有说说过去6年的工作实践,自己曾取得过什么成绩。

最终,我那个职位录取了一个专科毕业,工作了2年却已写出过二十几篇10万+爆款文章的小姑娘,而那位北大“高材生”连初试都没有通过。

如果工作了6年之后,你引以为傲的还是自己的学历,那只能说:你完了。

所以,奉劝没有混进体制、而在混市场经济的人,考研这个热闹,还是别追了吧,意义真不大!

职场这个实践场上的优秀毕业证,你去象牙塔里怎么拿的到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