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教育性质怎么填(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性质的演变历程)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性质的演变历程

近些年,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培养性质也随之变化,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历程。


在我国建国以前,从1935年到1949年,六年时间总共培养了230名硕士研究生,从事的工作遍及各行各业。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性质的演变历程

建国后,1951年,教育部做出部署,制定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针:“培养高等学校的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这就是最初的研究生培养目的。

研究生培养性质明确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迎来新的高峰,在1962年至1965年期间,国家共培养了4700多名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全部走上了高校教师工作或者国家重要科研岗位,是名副其实的“研究型人才”。

1999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持续扩招,这一年招收了7万多人,继续为高校教育输送人才,为科研贡献力量。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性质的演变历程

从2007年起,我国重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扩大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改变单一的培养结构,不再是“培养高等学校的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为主要目的,让研究生的择业遍地开花。


2022年教育部公布数据,本年在学硕士研究生309.75万人。国家培养这么多硕士研究生,培养性质更是多元化:全日制,非全日制,定向培养,非定向培养等等,以“专业”为培养目的,细分“专业”研究方向,精确培养教育。毕业生涌向社会,百花齐放。

国民经济水平的进步,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职场人才结构的变化:原来适合本科生工作的岗位逐渐被硕士研究生代替;原来的硕士研究生是“高等学校的师资人才”,也逐步被博士研究生占领,重要战略科研项目也是博士研究生占主导地位。

硕士研究生培养不再以“研究型”为主,变为“择业型”为主。

高考是我国第一次选拔性考试,考研(硕士研究生考试)是第二次选拔性考试,被称为“第二次高考”,这就是硕士研究生培养性质演变的必然结果。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性质的演变历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