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哺育英才 追求卓越

学院是全国首批地方党委宣传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10所高校之一。目前拥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闻学、播音主持艺术;并设有1个教育部国家级新闻传播类文科教学基地

近年来,专业教师在传统研究基础上,不断探索多元的研究范式与可能性,并有意识地介入人工智能、数字人文领域等跨学科和新型学科领域

教师团队依托建立在我院的吉林省首家新媒体融合与情感计算教学实验室开展的媒体融合与情感计算研究,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文 | 张丛皞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14年,学院成立仅有十年,但是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发展却有着光荣的历史和光辉的业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展的历史就是专业和学科不断扩充和壮大的历史。

学科建设不断壮大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的起点最早可以追溯到1959年。当时,在中文系下设立了新闻方向,这也使吉林大学成为全国较早开设新闻方向的综合性院校。后来,该方向停止招生。1984年,吉林大学新闻学专业重建并恢复招生;1993年,吉林大学广告系创立;2000年,吉林大学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创立;2009年,吉林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立。2014年3月,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要求,吉林大学文学院原有的新闻学系、传播学系和广播电视艺术系组建成立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院是全国首批地方党委宣传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10所高校之一。学院目前拥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闻学、播音主持艺术;并设有1个教育部国家级新闻传播类文科教学基地。

在吉林大学新闻传播学和戏剧影视学学科不断扩容的进程中,学科建设上也不断迈开阔步,持续地跨越式发展。1993年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新闻传播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增设广播电视专业硕士学位点授权;2011年首批获得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授予权、增设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点;2012年增设文学传播与媒介文化博士学位授权点(文学一级学科下);2021年增设网络与新媒体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目前已经形成了4个学术学位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和1个自设博士学位点的完整的学科布局。

目前,学院拥有包括国家一级学会会长、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专任教师50人,博士生导师10人,教师大多拥有博士学位,拥有在美国杜克大学、乔治美森大学、肯塔基大学、克莱蒙研究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日本冈山大学等海外高校的交流和访学经历,以及较为丰富的媒体从业、兼职和挂职锻炼的经历。学院还聘请业内资深媒体人担任人才培养的校外合作导师,参与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合作培养。学院师资队伍具备国际视野和高水平业务能力,并形成了稳定的院内外双向交流的师资共享和互动模式。

瞭望 |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哺育英才 追求卓越

吉林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上小班实践课 吉林大学供图

人才培养与时俱进

多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回应全媒体时代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的转型和变革的要求与挑战,秉持“宽口径厚基础”创新型和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底蕴与交融优势,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大类招生,重构课程体系,扩大实践类教学课程比例。在培养方案中,既侧重新闻传播与广播电视的业务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也注重学科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学院强化学界和业界交流,拓展与新闻单位合作,先后与省内外30多家知名新闻媒体、互联网公司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聘请了30余名优秀校友和业界专家担任校外合作导师。多年来,学院人才培养成效突出,涌现出了许多知名学者、教育家、记者、企业家、广告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及各层各界领导者。2014年以来,学院共输送330余名毕业生赴海内外高层次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在校学生先后获得“‘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一等奖”、第四届中国语文朗诵大会高校组全国总冠军、大学生中华经典美文朗诵大赛全国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积极参与业内的各种高水平赛事和重要奖项评定,主办高水平系列学术讲座,将之作为扩大学院影响力和提高学科声望的重要渠道。学院是全国21家中国新闻奖试点报送单位之一,由学院报送的作品曾先后4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学院连续多年主办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模拟新闻发布会、中国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等赛事和活动,并开展“建构现代传播新体系”和“部校共建大讲堂”系列讲座,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网等资深媒体人来校讲座和交流。近年来,先后承办了“东亚文化与传播论坛”“传播视域下的东亚殖民主义研究”“新闻史论青年论坛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年会”等有影响的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

新闻传播学学科本身就具有交叉融合的属性,在媒介融合和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这种特征与趋势更为显著,需求也就更为明确。可以说,跨学科融合和交叉研究是目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立足前沿的重要前提。近年来,专业教师在传统研究基础上,不断探索多元的研究范式与可能性,并有意识地介入人工智能、数字人文领域等跨学科和新型学科领域。新近增设了人工智能基础、数据科学导论、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基础、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实践、融合新闻学、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基础、舆论学、社交媒体传播应用、视听传播概论等具有新文科特征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师团队依托建立在我院的吉林省首家新媒体融合与情感计算教学实验室开展的媒体融合与情感计算研究,已经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47项,在《新闻与传播》《现代传播》《当代电影》等发表各类成果494项,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获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等奖项30余项。

瞭望 |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哺育英才 追求卓越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电视公益广告大赛校园行活动 吉林大学供图

影响力持续提升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发展中,始终紧跟时代,服务大局,凝练学术方向与科研重点,发挥学术研究和调研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学院先后成立吉林大学社会舆情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信息无障碍中心、吉林大学广告文化研究中心、吉林大学现代传播研究中心、吉林大学航空航天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学院在发展中积极拓宽国际视野和国际传播的渠道,始终根植中国立场,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近年来,学院多次主持和参与“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响计划”、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高校之光”等活动。相关纪录短片获得中美电影节最佳短片单元“金天使奖”、第四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特别奖等重要国际奖项。学院创立“文化融合·学术共建”系列学术活动,邀请海外知名大学教授作《美国社区报纸的兴起与衰落到再兴起》《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新闻传播学的中国脉络》《卡塞尔文献展》《在北美教中国史的十年:课堂里的跨文化冲突、交流与理解》等系列讲座。学院澳大利亚籍教师主持和参与的澳大利亚澳华电视传媒(ACTV)新媒体、参与创办的澳大利亚《新市场报》在中外交流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新时代新起点,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继承优良学风,勇毅前行,为创办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学科和学院而继续努力。 (作者为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