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应聘(中国人民大学2024新闻传播考研)

中国人民大学2024新闻传播考研

学校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是教育部和北京市共建“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建设院校。

学校A+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学校设有本科专业85个,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

专任教师1970人,其中教授784人,副教授762人。在学学生28649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1768人、硕士生11837人、博士生5044人。

新闻传播学学科评级A+。

新闻学院

学院首批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闻传播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院共有在校生1129人,其中本科生611人,硕士生351人,博士生167人,共有留学生107人。

招生概况

新闻与传播055200至招收非全日制。2024年,新闻传播学变为3年学制,新闻与传播还是2年。

2023年新闻传播学050300计划招考27人,复试线374分,单科线60/90分,复试34人。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与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0新闻传播实务④824新闻传播史论

2023年新闻与传播(定向非全)计划招考20人,复试线365分,单科线55/90分,复试28人。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与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④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复试成绩=综合笔试(含外语)150分+综合面试(含专业课)250分+外语面试100分

综合笔试90分及以上,综合面试150分及以上,外语面试60分及以上,即为复试合格。

总成绩=初试成绩/500*50%*100+复试成绩/500*50%*100

初试、复试合格的,按总成绩排序,择优录取。

中国人民大学2024新闻传播考研

2023年考研真题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材料:电动自行车限速

1根据材料写一则600字的消息。(20分)

2.数据新闻策划,写出主题、思路、图表类型等。(15分)

3.请思考策划一段评论,写出论点。(15分)

二、大数据、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影响了视听文本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态,举例说明其对视听传播的影响。(25分)

三、很多企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利用电话、对话机器人等开展数字营销,请分析优势和不足。(25分)

四、公众具有焦虑、愤怒、失望、恐惧等负面情绪,举例说明企业在公关中如何化解公众情绪?(25分)

五、《关于加快推进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主流媒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创新媒体投融资政策,增强自我造血机能。请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25分)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简答题(15分x4)

1.我国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2.新媒体环境下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与治理方式。

3新闻传播中有哪些行为侵害隐私权,为什么新媒体环境下侵害隐私权的问题更加严峻?

4.平台作为广告发布方,对于广告有哪些核查、检验的责任?

二、论述题(30分x3)

1.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结合实践谈谈全媒体建设中有哪些问题,全媒体建设和塑造新舆论格局有什么关系。

2.结合实例,谈谈品牌危机的成因,以及在复杂舆论环境下,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品牌危机。

3.社交平台从人为主体,到现在人与社交机器人共存,结合理论和实例谈谈社交机器人对平台生态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规避负面影响,实现人机和谐共存。

610新闻传播实务

一、材料:杭州女子被造谣出轨快递员事件,包括案件的经过、诉讼和宣判。

1.以宣判当日为刊发日期写600字消息。(20分)2如果要进行深入报道,还有哪些切入角度,需要补充采访和收集哪些资料?(20分)

3.评论,用一两句话说明核心论点。(10分)

4用材料中的核心事实写两则视频消息,一个传统大屏一个新媒体小屏,时长在2分钟以内,并说明报道思路的不同。(25分)

二、有的企业广告涉嫌丑化侮辱女性,相关公关危机事件频发。结合公关理论,谈谈当代企业如何做好形象管理。(25分)

三、什么是价值共创理论,结合实例谈谈当代企业如何通过价值共创建设品牌。(25分)

四、结合实际,谈谈县级融媒体建设的经验、不足与改进措施。(25分)

824新闻传播史论

一、简答题(15分x4)

1.当前的学术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互联网调查(InternetSurvey)的方法,简述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该方法的优缺点。

2.结合移动互联网背景谈谈对信息偶遇的理解,以及对数字新闻业的影响。

3文化休克的表现和意涵。

4《时代周刊》创始人的媒体运营活动及影响。

二、论述题(30分x3)

1.阐述十八大以来网络综合治理的路径和方法。

2.“网络社交化”就是“社交技术化”,技术下的社交活动具有正式性、可管理性、可操作性,人们日常的社交变成制造的社交。平台可以通过工具引导特定需求,一个按钮就能显示朋友正在阅读、收听、消费的内容,对人们欲望和喜好的深度掌握……阐述“制造社交”的具体表现、运作机制和对个人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3.详述二战之后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的建构历程和经验教训。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