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门吃香到无人问津,新闻专业“过气”,只用了一个月

但凡出现一个爆火的流量观点,对专业发展前景、社会发展趋势还一知半解的考生来说,就容易被误导成报考风向标。

去年还上榜了“十大热门吃香专业”的新闻学,在今年众多高校专业报考中却惨遭冷眼,或只因一个月前张雪峰那一句:学新闻就“吃不上饭”。

从热门吃香到无人问津,新闻专业“过气”,只用了一个月

张雪峰炮轰言论后,就有学生跳出来,直言新闻专业确实很难找工作。

一位985新闻本科的毕业生,学习成绩靠前,也有过硬的实习经历,会写新闻、商广、政务稿,也有文字和摄影作品。在北京找工作时期望薪资六千,却被歧视只是一个本科生,其他啥也不看。

顶着名校光环的毕业生都直呼难,普通人岂不是难上加难?

同时,众多名校新闻专业招生名额都未满员的消息,也传得沸沸扬扬。北方一个985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在河南、山西等6个省份无人报考,还出现宁愿退档也不调剂到新闻的个别案例,以及河南省早期录取志愿信息表中,连浙江大学这样的顶尖名校,新闻学专业也需要再次进行志愿征集。

种种舆论发酵,准备考新闻的人和已经在学新闻的人,都纷纷迷茫和焦虑。

如果你对“590报新闻就打晕”的言论深信不疑,那你大概率也会因此认为学新闻和找不到工作是彻底挂上钩了。

但实际上很多报道放大了新闻学焦虑,北大新闻系UP主走姨Zozoey就在视频网站B站曾分享过:“其实我们专业的就业形势并没有网传的那么不堪。”

从热门吃香到无人问津,新闻专业“过气”,只用了一个月

对于普通人来说,专业选择这事就像开盲盒,短短三五天之内就要决定自己未来去哪、做什么工作、过怎样的人生。

比起只看同质化信息,更应该扩大认知的视野。假设这部分人跳出信息差,他们可能看到的会是:

UP主伍团子一口气分享的50个新闻传播专业就业去向;走姨Zozoey在实际工作应用中印证“专业课不是白学的”;还有研究传播学近20年的人大讲师董晨宇在B站上,用专业论点分析热点事件的全新视角……

在人生的重大十字路口,尤其报考志愿时,学新闻如何找到合适的就业方向,可以多听听专业人士各个角度、多个维度的观点。

在新闻学就业这事上,本科浙江大学保研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UP主伍团子,在《【高考志愿】新闻传播专业50个就业去向》视频中,把就业选择分为五大类,分别是传统媒体行业、互联网公司、创业、体制内、高校

“第5位同学是在财新当记者,报道领域集中在AI这一块,第6位是在上海证券报。”她用身边同学、朋友的真实例子,给为就业焦虑的同学们提供了参考。

从热门吃香到无人问津,新闻专业“过气”,只用了一个月

有人说,在人均自媒体的时代,还要专业人士干什么?这一问题也直击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痛点,花4年学新闻还有优势吗?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开教授就在B站回应:世界上所有的写作都是可以自学的,唯独新闻写作必须要经过专业训练。”

从热门吃香到无人问津,新闻专业“过气”,只用了一个月

比如在有限的导语中,要涵盖哪些信息,有时通常只为了核实一个信息,就要打十几个电话,就需要极强的沟通技巧,还有对于时局、背景的把控,以及客观的呈现能力,都是新传学生独有的能耐。

就业问题之外,还有很多UP主,在B站科普他们所在专业的一些故事。UP主走姨Zozoey就在视频《北大新闻系毕业生,毕业后怎么样了?新闻传播真的值得学吗?》里,结合专业和职场谈了自己学习新闻传播后的变化。

不仅在做传播规划及复盘的日常工作中会用到金字塔原理等专业课知识,期末考核中常用的主题演讲形式也对她工作帮助很大。本硕七年间100场主题演讲,不仅让她熟练使用PPT,也锻炼了表达能力,而“擅长展示汇报的人,在职场上更能吃得开”。

从热门吃香到无人问津,新闻专业“过气”,只用了一个月

对于走姨Zozoey来说,学新闻传播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很多真正有理想有热血的老师,他们教你批判性思维,教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看过众多专业UP主的观点后,你就会发现所有基于新闻学专业争议的断章取义,只把新闻传播定义在传统新闻教学和新闻媒体就业问题上。

但是时代早就勇猛向前,新闻传播早就从那个年代转世为人人都在参与信息传播的汪洋大海。比如在B站,内容多样化的各类专业UP主比比皆是,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成为高质量信息传播的起点。

你甚至可以在这里做名校的“旁听生”,今天上一节中国人民大学的《传播理论》,明天上一节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学基础》。

从热门吃香到无人问津,新闻专业“过气”,只用了一个月

每个迷茫的普通人,都可以无差别地接收优质内容,寻找人生方向。一切都取决于你怎么学新闻传播,怎么去实践新闻传播。

眼界打开,“新闻传播”就柳暗花明。

返回
顶部